我学书迄今刚好出了四十年,前后经历了萌童时期,自由散漫,接近涂鸦的《张迁碑》、《勤礼碑》阶段,后理性地钻研过柳公权诸碑,后涉猎渐广,包括《集字圣教序》、《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麓山寺碑》、《雁塔圣教序》、《书谱》、《崔敬邕》、《勤礼碑》、《多宝塔》、《大字阴符经》、《羲献尺牍》、《颜公尺牍》、《游包山集》、《张黑女》、《化度寺》、《虞恭公》、《道因法师碑》、《石鼓文》、《金文》、《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自叙帖》、《蔡襄尺牍》以及诸多近现代名家墨迹等等,稍有心得,与诸师友分享探讨。
我认为学书入门须正,取法要高,立志要远,所谓“高”即当以秦汉、魏晋、六朝、唐宋为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是遍阅、研究近现代著名书家的用笔方法,或者投拜到当代一些名书家门下,叩求笔法,在这基础上循序上溯。再有就是要重视名家墨迹的作用。明代解缙,少时临碑极似,在盛赞之下颇为得意,后有一次看到古人的真迹“虽毫发运转,皆遒劲苍润,如画沙剖玉,使人心畅神怡”,方始大悟用笔之道。可见墨迹在学书中的重要作用。当历史长河中艺术瑰宝一一展现在初学者眼前时,势必会使人无所适从,但初学者不必担心,从方***的角度来看,其形式多变的背后总有一些本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由形及法,由法循理,理通便一通百通、一精百通,大家切莫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谢谢
你好!
这个问题好像不用很多字,可以直接看图说话。
我小学四年级开始练习柳体的楷书,后面是时断时续。但我最喜欢的是隶书,蚕头雁尾,很有福气的样子,也很圆融,感觉对修身养性有好处。
虽然都说练书法要看古体,练碑帖,但是我最喜欢的隶书竟然是现代的刘炳森先生的字体,下面是临摹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水调歌头》。
落款的行书还没修炼好,凑合看哈 ......
@徐敏豪大诗人 @徐敏豪大哲学家
上联:“三个独步”独步当代天下古今,
下联:“三个自成”自成一体一家一流。
横批:“三个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他人自己。
注释:
1.三四十年走进去,三四十年走出来。“入门”不易,“出门”更难。真草隶篆行“五体”皆能为“能”,方得“入门”。而后,方可“登堂入室”,信步“神逸”。三品神逸能,顺流而下,能者“五体皆能”,逸者“不可多得”,神者“不可复得”、有如神助、巧夺天工。书品从人品,亘古至今。为何?相由心生。心正则笔正,一笔、一字、一篇不苟,从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唯一选择、不二法门。宇宙、地球、天道,只有、仅有一个。
2.三四十年前不要怕,三四十年后不要悔。艺海无涯,书海无涯。书如其人,亘古至今。为何?身心、赋勤、学养,一目了然、一眼见底、一览无余。德识才学、格致正诚、修齐治平,外秀慧中、气宇轩昂、尽收眼底。书画同源,内得心源、外师造化,深谙与行知天道与否,绝无虚言。天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顺昌逆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书法,虽为“小道”,亦旨归“文以载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三辞赋比兴,赋直抒胸襟,比取类比象,兴浮想联翩,比最难。书法亦然。
3.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皆为成功阶梯。从不悟、渐悟、顿悟、觉悟、醒悟,到开悟,过程极为艰辛,果实极为甘甜。小则修身养性,中则益寿延年,大则成就事业,亘古至今。真草隶篆行“五体”中,无篆无以说文解字,无隶不古,无真不足以标志时代,无草不足以笔走龙蛇,无行不足以张扬个性,亘古至今。从真书入手,兼收其它各体养分,不可或缺。亦步亦趋、因袭前人、时代无人,仍任重道远。
结论:
目标其上,求得其次;目标其次,求得其下。万物皆然,书法亦然。千万不要执迷于一体、一家、一派,而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自成一体、自成一家,立志当代、天下、古今“三个独步”、“三个一流”,不重复古人、他人、自己“三个不重复”。唯此,中国书法,才能真正担当维护天道文脉、维系中国安全(西方早就预言,中国文字亡,中国则亡,绝不能自毁长城、河山,亲痛仇快)的重任,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