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判决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著作权案是一个关于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和权益归属的案件。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影视娱乐行业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文章,而被告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百家号平台上发布了这篇文章,且将文章的署名及收尾段进行了删除。该律所认为,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经过审理认为,虽然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的文字内容体现了针对相关数据的选择、判断、分析,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自然人创作完成仍应是著作权法上作品的必要条件。最终,***判决被告在北京百度百家号平台上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及合理费用560元。
这是另一个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的案例。腾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套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写作辅助系统,涉案作品是由该系统下的Dreamwriter智能写作助手创作完成的一篇财经报道文章。此文在腾讯证券网站上首次发表后,上海盈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允许当日即通过其经营的“网贷之家”网站向公众传播该文章。这个案例表明,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可以被视为“作品”,并受到法律保护。
哥伦比亚一名法官首次使用ChatGPT作出了保险公司应承担与治疗自闭症有关所有费用的判决,成为“全球首例AI审判第一案”。这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正在逐渐得到应用。然而,法律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持审慎态度,因为它们缺乏“心证”的能力,无法替代法官进行事实查明,也无法取代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在这个案例中,讨论了人工智能犯罪如何进行判刑的问题。虽然人工智能讨债目前属于合法手段,但人工智能软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仍然是一个争议焦点。
以上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司法判决中的应用和挑战,包括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权益归属,人工智能生成文章的法律地位,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和限制。